政府推出外地買家印花稅(BSD)及加碼額外印花稅(SSD)兩手「辣招」壓樓市,惹來不少外地人不滿。三名中外學者均指出,政府加劇對資本市場的行政干預,恐會損害香港的經濟自由度,以及削弱外地人投資香港的信心。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馮興元與其他兩名學者都估計,香港將失去全球經濟自由體系第一名的寶座,跌至第二位。 馮興元在獅子山學會舉辦的一個論壇上說,稅收政策的大改動,會導致香港的經濟自由大大地退步,甚至影響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形象。他又認為,賣方會將大部分印花稅成本轉嫁給買方,以北京為例,即使稅收很高,樓價依然高企不跌。 加拿大費沙爾學會(Fraser Institute)副總裁Fred McMahon抨擊,歧視外地人的政策,會嚴重損害外地人對港的投資。外國投資者可能認為政府政策朝令夕改,失去對香港的信心。 美國顧問機構The Atlas Economic Research Foundation執行副總裁Dr. Tom G Palmer批評,政府因外藉人士在港並無投票權利而向其徵收買家印花稅,短期來看是甚為吸引的政治措施,但長遠定必嚴重損害香港市民利益。 他又說,香港經濟繁榮,其中一個原因是自由開放的投資環境,令人均投資額高,若政府限制外藉人士在港投資,勢將影響香港市民的收入。他認為,買家印花稅的其他負面影響是,會導致租金上漲,以及促使外地買家利用香港人來掩飾買家身份,令不透明的檯底交易猖獗。他警告,若情況嚴重,外地投資者將會撤出香港,樓價及租金可能重演1997年大跌的情況。 // 全球經濟自由體系排名第二如今是新加坡,但新加坡也有外地買家印花稅,新加坡興建組屋(類似香港的居屋)的步伐比香港更進取。如果香港失卻全球經濟自由體系排名第一的位置,那絕不僅因為推出了外地買家印花稅。 無限地向商人傾斜,以更多的貧富懸殊換取的「經濟自由」,不要也罷。現代社會事實上早已摒棄純粹追求「經濟自由」,而更重視社會公義和社會保障;奧巴馬上場股市大跌,乃因推醫療改革、強化金融體系監察、加稅減赤,當然會損害商人利益,但美國不只是經濟,美國是社會,一個社會應該要保障人的基本生活。 不過,打擊需求註定只能夠是短期措施,因有太多漏洞可鑽,效果遲早失效;中期應增加土地供應、增加公屋居屋供應;長期而言是制定長遠的房屋政策,如新加坡的組屋,使住宅供應增長與新增家庭增長保持大致同步。以下引述譚少山的看法。 // 那政府或房委會的現金流不變(即收入權及收入數額不變)甚至增加,但卻交出轉讓權,即時活化了公屋買賣,win-win。政府可以繼續作收入審查,只讓「有需要」的人士免補地價買公屋上車,達致所謂的有效資源分配。如此類推,居屋都應該亦可以活化買賣──論一個資源怎樣分配,市場機制肯定比政府主觀願景或擺布更有效,而資源分配有效,整個社會皆可得益。 要麼你就要令到D地平D,沿着這個思路走,政府一係就要狂賣地推冧地價,大幅拉低私人市場,一係就要在已有機制上活化自己控制的平價市場,你可以自掏腰包起公屋,或低地價供應有限制條款的土地,甚至乎(最好的即時方案)讓公屋居屋自由買賣,令想買的人買得起,有條件賣的又不怕以後住唔番而賣得去,而政府亦可以根據市價知道要否再起更多平價房屋以滿足市民需要及解決民生問題,三贏。 via 網絡述聞 http://wlsw.wordpress.com | |||
| |||
| |||
|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特別印花稅與額外印花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